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治“黑”出硬招 碧水润岛城
发布时间:2020/8/4  浏览次数:8327次  字号:   双击自动滚屏

摘要:青岛以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 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青岛日报》7305版要闻刊发)

清澈的河水,欢游的鱼儿,自在的水鸟,流连忘返的游客……盛夏时节,漫步在如画般的李村河边,仿佛置身于优雅妩媚的江南小镇。在河流上游住了几十年的刘如梅做梦也没想到,曾经污水横流、臭不可闻的李村河能够重回儿时的模样。

而眼前这如画般美景,既是青岛市良好生态环境的亮丽名片,也是青岛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这一民生工程的最佳样本呈现。

2016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清单中涉及青岛市的有12段,分布在市北、李沧、崂山、西海岸新区等四区,总长度17.7公里。青岛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迅速反应,开展了一场力度空前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2017年底,12处城市黑臭水体的基础整治全部完成,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也正是基于此,201810月,青岛市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并获得中央财政6亿元的资金支持,认领下打造水环境质量长效稳定提升示范等四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任务,打响了“长制久清”的碧水保卫战,努力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样板领路,臭水河成生态公园

李村河是流经青岛市区最长、支流最多的河流,自东向西穿越李沧区全境,蜿蜒注入胶州湾,全长约17公里,流域总面积约52.3平方公里,是青岛主城区最大的水系,也是主要的行洪、泄洪河道。然而这条青岛市民最熟悉的河流在20世纪80年代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沿途一些工厂和村庄的污水垃圾都往这条河里倒,污水横流、臭不可闻。生活废水沉积而成的淤泥使河床不断升高,雨季汛期频频出现防洪险情。不仅如此,拥有百年历史的李村大集一直横亘和占据中游河堤3公里,由此而来的河道两岸黑臭水治理更成为“难治之症”……

早在2016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清单之前,李村河就缓缓拉开了治理工作的帷幕。上游流经旧村较多,截污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流现象突出;中游流经李村大集,面源污染、垃圾是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因素;下游沿线多为旧村、工厂企业,加之部分支流截污不彻底,造成河道水质恶化。

“治河先治污”的理念始终贯彻在李村河整治过程中。通过截污、防洪、生态修复、蓄水、景观环境建设等综合整治建设,切实改善了李村河水体黑臭和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李村河如今已成为青岛市内最大的河道生态公园。201711月李村河中游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黑臭水体整治长制久清样板河道,201712月李村河中游整治荣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聚焦民生,全力推进河道整治

山因水而灵秀,城因水而妩媚。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的污染”,也是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青岛市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水务管理局下设办公室,按照指挥部模式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抽调10余名骨干组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专班,按照“周例会、月通报”制度,督促落实领导小组部署的有关事项。

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上,青岛市站位明确:按照“全流域系统治理”的理念,遵循“岸上治污为本,岸下理水为标,更新管理模式,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理思路,治河先治污,注重生态与景观融合,突出人水亲和功能,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北方大型缺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经验模式。

2019年青岛市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李村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确定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23个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并实施14项长效工作机制,着力打造水环境质量长效稳定提升示范、北方海滨丘陵型缺水城市水生态建设示范等四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

资金方面,2018-2020年青岛市安排40余亿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涵盖污水收集系统完善、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能力建设等工程类型,确保了青岛市水环境品质稳步提升。

系统实施,岸上岸下统筹治理

治“黑水”先摸病症。按照“黑臭在河里,问题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的治理思路,青岛市把“源头治理”作为第一要求。全市实施建成区河道排水口专项整治,首先对城市建成区内河道排水口开展拉网式排查,摸清底数,引入专业单位“追本溯源”,查明上游污染点源,明确排水源头位置、单位性质、排污方式、排水去向等信息。

2015年开始,李沧区相关部门就频繁在李村河中游段沿线2公里范围内查找各类污染源头,看哪些支管接进了雨水管网,哪些商户还在乱排。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雨污系统错综复杂,污染点源也从2015年确定的31处,变成2016年的41处,再到2018年的95处。直到现在,每天还在动态监控李村河附近的十几处暗渠和二十几处雨水口,彻底实现李村河无污水。

病症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管网。这轮治水,从一开始就瞄准治本。2016年以来,青岛市围绕黑臭水体治理,新建管网截流污水量8.4万吨,改造问题排水口75个;清淤疏浚黑臭水体12条,底泥清淤量87.6万吨。

给现有管网“治病”,清淤、修复、更新一起上。截污水,引活水。利用管道,把入海口附近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所处理过的再生水,输送到其上游5公里左右的李村河三角地,再回补给河道,从而提升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起完善的“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工程体系,标本兼顾。

长效推进,创建水城共融岛城

经过多年的持续整治,青岛市部分河道环境面貌大提升。大村河河道整治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在上游通过初期雨水调蓄池、水质与水量监控系统、雨水回用水池及循环水泵站建设,以及河道清淤、护岸改造、拦水坝改造、防渗等措施,彻底改善上游水质,恢复河道生态功能。2019年投资1.08亿元对大村河中下游5.8公里河道进行海绵化改造,提升河道绿化及沿岸景观,新建翻建截污管线,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后景观蓄水,增种水生植物,打造生态型景观河道,2020年完工后将为市民提供更舒心的生态、休闲空间。

改造后的河道如何长期保持“颜值”呢?据悉,青岛市在河长制落实、排水和排污许可管理等方面已经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厂网河一体化运营保障等体制机制,使黑臭水体治理有规可依、长制久清。

目前青岛市以河长制为统领,建立了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巡查预警与动态治理工作机制,针对现有的12处城市黑臭水体,巡查频率为每半月一次;针对群众关注度高、信访投诉多的城区河道,巡查频率为每周不少于1次,实现城区河道全覆盖巡查和无盲区监控,实现水环境污染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治理;扎实推动青岛市河(湖)长从“有名”向“有实”不断走深走实。目前青岛市已统计城区河道排水口共计890个,污染点源10个,并督促相关区市对问题抓紧进行整改。

治水提升了生态,也带火了两岸的楼市。“我搬来的时候李村河还没治理完成,这边的房价才七千元吧,现在都两万多了!”新市民邹晓瑞2013年在李村河边买了房安了家,他的新家距离李村河不到50米,如今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水光潋滟、荷花映日。

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不断做出努力。青岛正以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全域统筹、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实现水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使城市更加生态宜居。